top of page

使命商道論壇:同行與覺醒 從施與受看靈性塑造

已更新:2023年1月5日



《標竿人生》的華理克認為生命是上主給人的一個託付,一個短暫的任務,和一個考驗。所託付的是我們的人生;任務讓它成為一個豐盛的人生,在靈裡成長;考驗的試題散落在創一28、先知書、太廿五、啟二及三等。靈性是關乎意義的問題;靈性是人與「創造」的關係,包括知性上認識人在創造中的角色、感性上與創造者的關連,和因此而表現出的行為。靈性受身處的環境所塑造。當躲在狹小單純的人際空間中,對生命的視野會受到局限,對上主所創造的生命未必可以盡情欣賞。


  但當我們走進社會的底層,會遇見一個個赤裸裸的生命故事。我們是去接受信仰上的挑戰,而非挑戰他人,是去體會為甚麼是「施比受更為有福」。貧乏的人著重實利,是收取者。但當他們獲得穩定的工作,從貧乏改善為低收入,生活雖然不富裕,但不用再愁溫飽與住宿,他們部份人已開始成為負傷的治療者,幫助其他的弱勢社群,成為施予者。


  福哥(化名)在一間專聘用釋囚的搬運公司工作。很多家庭在搬屋時,會要求搬運公司代為處理棄置的家俱或電器。有一次,老板叫福哥運送一個舊雪櫃給一個婆婆。她住在七樓,是唐樓故沒有電梯。福哥要背著雪櫃爬樓梯。入屋後,他幫婆婆換雪櫃,當打開她的雪櫃時,發覺內裡都是從街市撿回來的棄瓜爛菜,有些除了菜頭仍有小小綠色外,其他已發黑發霉。婆婆解釋說,只要摘走發霉部份,剩下綠色的仍然可吃。福哥堅持要換掉發霉的瓜菜,最後,婆婆亦由得他。


  這個相遇已是多年前的經歷,事後婆婆未必記得福哥,但福哥仍不時與人分享這個經歷。從他的念念不忘,可見這個相遇對他影響深遠,婆婆成為福哥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他者。雖然孤立困境,但婆婆的不亢不卑,不被人生遭遇和社會所吞噬,反而有力地去面對一切當下對生命的扭曲。年老婆婆適然自在,清楚自己內在生命的中心。她所彰顯的生命力,幫助福哥在心內塑造空間,重新審視他在囚牢及剛「出冊」時的感受,明白他的痛楚和苦難是人類的共同處境,沒有人能置身事外。但過去的屈辱及挫敗,不該被視為苦毒和絶望的源頭,卻該被看成在他人生故事中留下的一個記號,而他要抽離地繼續前行。故事中福哥本是個施予者,婆婆是收取者。但結果他是去接受而不是施予,自己改變而不是令他人改變,被觸動而不是觸動他人。


  天主教靈修大師盧雲神父認為高收入一族,只不過是把恐懼、孤單、無助、貧乏、焦慮和痛楚隱藏在繁華和忙碌的面具背後。而窮人卻是直接地、赤裸裸地將他們的饑餓、恐懼、無助和貧窮展示出來。在深層的靈性意義上,貧與富沒有分别。


  另一方面,貧與富的分別在於選項的種類與多少。在解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後,人可以不單是如何面對所處的環境,更可以揀選不同的處境。彼德杜魯克提出三項選擇,去擴闊我們人生的視野,活出意義來。選項可以是在現時的事業上見證信仰,即信仰超越事業;在世人追逐的利益中,為上主站陣。可以是發展另一平行事業,即信仰與事業分開;在工餘的時間,從事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活動。最後,是成為社會創業者,針對社會中被忽視的問題,因為解決問題的可持續方案,主要是帶來正面的界外利益,讓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受惠;這是信仰轉化商業文化。從信仰的角度,這些選擇有如理察尼布爾的基督與文化框架其中的三種關係,都可以是合上主心意的。最後,這三種生活取向,都可以有積極的靈性塑造旅程。


(「使命商道論壇:同行與覺醒」系列之八。作者為豐盛社企學會會長。)

 

原文刊登於: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0660&Pid=2&Version=1367&Cid=641&Charset=big5_hkscs(2013年11月10日)

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