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使命商道論壇:同行與覺醒 由主動到被動──林肇琪

已更新:2023年1月5日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耳熟能詳的金句,香港寬頻網絡有限公司客戶關顧助理總監林肇琪(Catherine)卻鬼馬地加上註腳,「這盞燈,永遠只照面前一步。」二○一三年初,她提出在公司組織社企商策義工隊,上司順利開綠燈,接下來,卻是一大堆「如何做」、「怎樣做」的問號。頂著向上司交代、向義工同事負責的壓力,面對社福界另一套的處事方式,她不得不學習在「神燈」下見步行步,「讀了幾年書,累積了一些工作經驗,覺得自己也有些少能力,聽命變得不容易。我是個硬頸、固執、堅持的人,但去到某個位,學會了放手。」


  Catherine對社企的認識,始於她在二○○八年修讀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明明是教賺錢、談效率的課,講師卻反問:「企業是否必須將利潤極大化?一個企業究竟對社會有甚麼價值?」當下她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但直至兩年後一份關於社企的功課,才叫她真正認識社企,「自小父親便教我要幫助身邊人,但陪小朋友玩、清潔沙灘,偶一為之可以,但不長久。社企的概念之所以觸動人,是因為世界上很多人也想行善,卻沒有方法。如果可以將一技之長,成為幫人的工具,大家都很樂意去做。」


  二○一二年五月,香港寬頻股東變動,純粹商業的決定,卻為公司帶來建立價值的契機。二○一三年初,公司重新訂立核心目標──「成就香港更美好家園」。Catherine記得那天是年初四,新年伊始的上班日,她「膽粗粗」給上司發了個短訊,「我們可以建立最快的光纖網絡,或者覆蓋全港最多WiFi熱點,但除此以外,我們如何幫到人,如何落實成就香港更美好家園?」她向上司建議成立一隊二至三十人的知識型義工隊,每人每月可以有四小時工作時間去做義工,上司也全力支持,「他的指引很清晰:一、好人好事可以做;二、不用每次出新聞稿、爭曝光。」經過一輪邀請,最終加入義工隊的同事有廿二人,答覆率超過百份之九十,足證大家也有行善的傾向,「自己第一天提出成立義工隊,是因為自己一直很想做好事,只是工作時間令我無法參與,但如果可以在工作時間做,那又不一樣。」


  當初鼓起勇氣提出建議,回頭看原來是最容易的一步。落實執行,才是壓力和困難的開始,因為牽涉的人和機構愈多,愈發現很多事不由自己控制。例如其中一個合作社企「手晴家」,其成立目的是要為困乏的新來港婦女提供工作機會,負責營運手晴家的社工曾經遇到不少矛盾和壓力,也擔心如何可以繼續發展改善利潤。不過,義工同事了解情況後,認為生意有潛力,於是建議他們改變策略,轉而協助手晴家建立新經營模式,為他們尋找更多收入來源。義工同事創意盡出,所以就有了手工興趣班,與婚禮策劃公司合作等點子作新嘗試。


  有些問題,創意可以解決,但在更多情況下,惟有放手。商界與社企的習慣與思維模式不同,雙方都需要時間磨合。平常在辦公室三兩下便完成的事,在社企可能拖上幾個星期依然原地踏步;又例如私下要求同事寫下當義工感想用以結集成書,沒有工作上的職位權力,一切要看同事的意願,「部份同事比我更高級,如何催迫他們交功課呢?每次去到這些關口,我便知道除了祈禱交託,沒甚麼可以做。」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社會的趨勢,實踐的方法各有不同,「直接捐錢很簡單,但既然要做,便做一些可以直接貢獻社會,也讓同事成長的事……以前在工作上遇到困難,同事都說資源不夠云云,現在會挑戰他們,將在社企做義工的熱情與創意,帶回工作當中……我不知道六個月後有甚麼收穫,但我看到無論同事、受助者還是社企也有所提升,總算賺了。」


(「使命商道論壇:同行與覺醒」系列之六。作者為豐盛社企學會會長。)

 

原文刊登於: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0480&Pid=2&Version=1365&Cid=641&Charset=big5_hkscs(2013年10月27日)

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