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下,人的靈性漸漸被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潛移默化,在不知不覺間被塑造成只有三種經濟角色,即企業家、生產者,和消費者。企業家沉溺於利益最大化的桎梏中,在合法而不一定道德中競爭鑽營。生產者是不停地努力賺錢,以致沒有閒暇做好家庭和社區中的其他角色;消費者是指在周末或長假期間,亦只是商場中或旅遊景點中繼續扮演經濟動物,藉購物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好像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其實只是像工蟻般過著面目模糊的生活,沒有自我。人像著魔,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傳道書是智慧文學三卷中成書最晚的,它修補前書缺欠之處,提出最通透的人生智慧,有助我們操練靈性,突破盲點的桎梏,光復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傳道書的第一個智慧是「難趣」。在傳九7-9,傳道者叫人要「活好當下」,歡歡喜喜吃飯喝酒,油頭衣白,與愛妻快活度日。他所形容的是易趣(easy pleasure),即容易獲得的樂趣,可以用錢買得到的。但在九10,他叫人要盡力去做事,享受箇中的難趣(difficult pleasure),因為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沒有智慧。他形容的陰間不是用永火煎熬人的肉體,而是以永恆的無聊去折磨人。
評論家林沛理解釋,難趣是挑戰自己的極限,例如渣打馬拉松是挑戰體能和意志力的極限;完成公司的大項目,是挑戰工作能力的極限。易趣是容易獲得,容易忘記。難趣是過程痛苦,但在完成的一刻,情緒即反彈到高位,興奮莫名,且歷久不散,會長時間與親友分享其中的困難及學得的功課。難趣令人成長,跨越出起初所能掌握的範圍,帶來內在的富足。每個難趣都是一個人生故事,而人生就是由這樣的一個個難趣故事所組成。除挑戰自我外,另一類難趣是盛載他人;走進他人的生命,作出正面的影響。例如帶人信耶穌,或給有需要的朋友一個機會。成為社會創業家協助弱勢社群,或成為知識型義工協助社企,都是出力貼錢買難趣,成為另類的企業家或生産者,這是一種大花力氣的獨特靈性操練。但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就是讓别人開心,自己過癮。
傳道書的第二個智慧是「比較好」(better)。二人總比一人好(四9),智慧勝過愚昧(二13),行善強過行惡(八12)。人的智慧不能保證何種決定一定有好結果,因為上主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三11)。「較好」是將決定放在一個處境中,與類似的事物比較,作出選擇。智慧勝過愚昧,但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增加知識,就加增憂傷。可見智慧也只是比較好而已。
易趣好,但若果能再加多一層意義更好。例如,藉光顧社企以支持弱勢社群,既滿足個人物質的需要,又能履行個人社會責任,正是提出良心消費作為一種較好的消費態度。十行一善(10% Swap for Good) 的概念,是指十次中有一次是良心消費,化信仰為行動,以行動改變社會,見證上主偏愛貧窮人。因為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社會創業家,但人人都可以成為良心消費者。這是一種力氣較難趣少得多,但日日都可以做的靈性操練。相比起單單是讀經祈禱的靈修,是向前跨出一大步。消費,改變了一切。轉化,從消費開始。
傳道書的第三個智慧是「活好當下,預備永恆」。後者是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主都必審問(十二14)。前者是指要快活度日(九7-9),因為生命本是祝福。前者與後者中間的,是要放輕的餘生,應該作出適當地安排,但不要為明天憂慮過多(never enough),要知所適止(just enough)。就像收集嗎哪一樣,一天的份量就夠了,多收一點也只是讓其浪費掉。窮,不是擁有太少,而是想得到更多。富,不是擁有很多,而是想到就可以去做。
華理克在《標竿人生》說:「生命是一個信託,一個短暫的任務,一個考驗。」上主將一千到五千的才幹,交託予我們。要我們完成愛神愛人愛自己的任務,過程中的勞累正是一種難趣。而在審判的日子所交的帳,不是給小子一杯涼水,而是到由智障人士服務的餐廳叫杯凍檸水,或給弱勢社群一份工作,與他們同行;活出一個充滿另類易趣難趣的更豐盛人生,交一份獨特而有趣的帳。
最後,靈性有如孝順,是要經常與父母連繫,要了解他們的心意,及基於這種了解去為人處事,包括照顧弱小的弟妹,免父母擔心,自己也要快樂度日。操練靈性,就是以同樣進路孝順天父。儘管结果可能荒謬虚空(一2),但仍在敬畏上帝愛鄰如己的誡命下,藉勞力尋求喜樂,享受當得的份(二24)。
(「使命商道論壇:同行與覺醒」系列之五。作者為豐盛社企學會會長。)
原文刊登於: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0366&Pid=2&Version=1364&Cid=641&Charset=big5_hkscs (2013年10月20日)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