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使命商道論壇 讓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年四月份,香港公平貿易聯盟就「甚麼社群應該帶頭支持公平貿易」訪問了六百二十人,結果82%受訪者選政府、62%選公共事業、 52%選慈善團體、49%選大專院校及中小學、31%選酒店業,而選宗教團體的只有27%,只比選金融業的24%稍勝。這個結果反映,香港市民會期望公營部門及非牟利團體支持良心消費,但對宗教團體無大期望。宗教團體包括基督宗教、佛教、道教、回教、印度教等,可以說對基督宗教有期望的人更是少於27%。若果基督徒的信仰是要人人都尊耶和華的名為聖,就要思考如何化信仰為行動,以行動改變社會;收窄事實與希望間中的落差。這方面可以借助香港社會企業的發展。


  近年多了關於社會企業的談論,但很少人知道社會創業家一詞,是在一九七二年由社會學家J. A. Banks所提出,意指那些運用管理技巧於社會建設的人。原因是社福界是以人為本,長於計劃願景、組織動員,及激勵領導,但不善於成本效益的量度及創新,需要嫻熟管理的人填補這個弱點。社工的工作主要是籌募經費和提供服務;運用管理技巧於籌募經費的就是港人所認為的社會企業;在英國的非牟利團體,能夠以營商獲得所需經費的一半或以上的,便可稱為社會企業,香港的例子包括今年已是廿五週年的豐盛車房。而運用管理技巧於提供服務及其社會效益的,就是在英美學界所說的社會創新;例子包括今年由豐盛社企學會、及社福界多個平台組織合辦的十一良心消費月,目標是以同樣經費,但藉商管技巧獲取雙倍效果。總括而言,社會創業家是運用管理技巧於輸入端的經費籌募、或輸出端的效益倍增。


  同樣,管理技巧亦可應用於教會事工。而二○○四年洛桑論壇商業為使命的宣言,呼籲釋放管理恩賜以回應呼召,正好為信徒應用管理於事奉中護航,修平道路。例如,壹國發展的梁建祖,協助發展中地區的信徒經營小生意,既可謀生,又擴寬接觸面可向更多人傳福音;生命樹的黃克勤牧師,在柬埔寨以宣教本地化策略,代替派遣跨文化的宣教士,以相等於一個傳統宣教士的預算,去建立及維持八間當地教會;這兩個都是營商宣教的例子。而在本地創新社會關懷的,則有博華思的柯廣輝,以其獨有的協作模式發揮社會資本,不斷促成個別優勢群體幫助弱勢社群的專項;而Asian Charity Service則透過三種服務項目,每年推動百多名來自大企業高管的智識型義工,幫助不同的非牟利組織的籌款、計劃、或管治。最後,在傳播將管理融入事奉的知識上,有商人楊其輝的營商宣教課程、和伯特利神學院陳敏斯博士的一系列課程。他們都是在將反思後的實踐經驗去重新詮釋信仰的真實,無論是營商宣教或創新社關,總要益人榮神,讓更多人尊主名為聖。


  今年社會企業高峰會,有專為宗教人士而設的使命商道論壇,分享教會、基督教機構和個別商界基督徒等的營商宣教或創新社關的經驗,及如何同時兼顧和平衡國度果效、社會果效、及經濟效益。高峰會又超越空談而落地實踐,故舉辨十一消費月,鼓勵有社會意識的市民在聖誕節期前,自覺地在一個月內撥出三天、或在消費的預算內撥出十份一,採購社企或公平貿易的產品或服務,幫助弱勢社群能藉工作有尊嚴地賺取生活收入,以消費行動改變社會。要藉著我們的服事,讓上帝的愛彰顯在人間 。


(「使命商道論壇」系列之一。作者為豐盛社企學會會長。)

 

原文刊登於: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74894&Pid=2&Version=1311&Cid=641&Charset=big5_hkscs(2012年10月14日)

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