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要記念從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時的事。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賽四十三18-19上)
很多時候,人在愈熟悉的環境,就愈不敢嘗試新的方向,這也就是所謂活在「安舒區」。我們今天這個研究(參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動盪中重思教會的本質──教會新型態質性研究〉,《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21年6月10日),對十一間新型教會的型態感到好奇,很可能只是我們太習慣一種「想當然」的教會文化傳統,太習慣活在我們的安舒區。事實上,豈止這些教會呢?在過去一年就有不少教會和個別信徒嘗試做新事,以自己之力,在疫情下做關懷及福音工作。有些神學院更嘗試開展新的實踐神學課程。他們正是要走出安舒區,回應上帝,以及社會和信徒的需要。
回應時代需要的踐行者:去中心化,聚焦基督
實踐可以活化信仰,並讓信仰落地,正如神學家史溫頓(John Swinton)及莫厄特(Harriet Mowat)的解釋,好的實踐神學應該是令踐行者本人及跟隨者更有愛或更信實。
事實上,隨著本地教會人數日漸增長,規模愈益龐大,不少教會雖發展得更具系統,但卻被社會大眾認為是「離地」,信仰只停留於個人成就、平安和快樂。當然,今生的享樂不是問題,這本是在地勞碌應得的份。但將福音簡化成「成功神學」,或將「上帝的平安」等同今生個人的享樂與美好,都是偏離聖經的教訓。所以,這幾年有些信徒開始思考信仰與生活的結連,嘗試走出教會,回到社區,關顧社會上有需要的一群,實踐「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教訓。這正好是不少我們這次談及的新教會的起步點。
另一方面,近年年輕人對教會的負面感受,或許源於他們關心社會的情勢和需要,產生「為他人而活」的情操與思考。但教會卻未有相應的牧養、教導和可效法的榜樣;有時更誤以為年輕人少不更事,因此令他們失望離開,教人既痛心又可惜。今天談及的部份新教會,正是回應青年離開堂會的趨勢,也是回應過去數年社會情勢的產物,為要讓年輕人繼續擁有信仰的生活。
所以,踐行者身體力行,是作為神學碎片的一個實證。或者,形式上仍有很多未成熟的地方,但確實是值得思考的進路。看似是去中心化的行動,其實是嘗試重新聚焦於基督。正如福雷斯特(Duncan Forrester)1在《神學碎片:在不系統的神學中探索》指出,當今社會需要的,是由神學碎片組成的「不系統神學」,亦即是將專注點移離宏大敘事,而聚焦於一塊塊有意義的信仰生活片段。2這些經驗的累積正是一些神學碎片,讓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生命與上帝。
不斷演化的基督教會傳統與文化
當然,聽到有新型教會出現,自然引起傳統教會或神學院憂心。但要知道基督宗教的發展從來都來自分裂、合一、再分裂。基督宗教從耶穌時期蛻變自猶太教,由一小撮人演化為現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千多年來一直在演化。隨著年代演進,更出現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以及大大小小不同的分支,產生不同的信仰文化與禮儀傳統。但這些文化傳統,其實不過是特定歷史時空下,配合當時的生活境況、相關經驗和知識,而產生出來的共同生活方式和信仰展現。
換句話說,當生活、政治、經濟環境等外在因素改變了,當下的傳統又不足以解決新問題或適應新處境,新的方式就會出現。歷世歷代的踐行者也只是一步步走來,盡力做當做的事,回應時代的需要。重要的是:讓福音傳開,也叫上帝的道在地上得以實踐,同時也讓我們在實踐中,能慢慢認識上帝。正如走進宣教的場景,走向未得之民時,所宣講的道,所傳的福音都一樣,但就會有不同的形式,為要讓福音廣傳及落地。
我這樣說,不是指舊的不好,要全部變成新的,而是,聖經是上帝跨時代的啟示,人類只有透過不斷經歷,才能夠體會聖經話語的真確性和啟發的意義。人類永遠不可能絕對正確和客觀,但透過不斷實踐與經歷,人類能夠更貼近上帝。所以沒有人有資格說誰的選擇最好、我們應走哪條路。至於誰的做法是上帝的心意?或者全都是,或者誰都不是,我們怎樣知道呢?我只是想指出,每個時代也有當代人類的特色。時代轉變,形式就會改變。每人有自己的考量,只要背後有聖經的支持和理解,就可以了。
再思牧者的責任:與上帝同行的委身與嘗試
有人說:「後疫情時代將逐步邁向『信徒皆牧師』的無牧者型態。」3 個人認為,在這情況下,我們(尤其牧者及神學院)需要的不是「擔心」,而是要思考自身的責任,以及未來的牧養方式。
「屬靈領導是把人帶向上帝的計劃。」牧者和神學院作為屬靈領袖,就是要把人帶到神定意要他們去的位置,就如舊約的先知、君王和祭司等社會領袖一樣。所以,不是人定意要做甚麼,然後鼓勵其他人跟從,反而是上帝屬意領導做甚麼,然後再帶領他人去跟從。
要知道,我們永遠不可能知曉神的本質,但為了讓智力有限的我們認識祂無可訴說的本質,神透過耶穌在世上的作為與我們溝通,並記在聖經之中。這些作為不是神本身,但已是人所能理解的最高實相,讓我們得以一窺人類無法想像的實在。所以我們的牧養與釋經,要與時代結合,透過詮釋聖經,並在過程中不斷發現、認識、重建、轉化自己和教眾,以接近上帝。
這樣的領導角色,既是聆聽者,也是執行者。除了要聆聽信徒的心聲,更要思考如何在講道和釋經上,指引信徒走向宗教人生,相信基督;以及如何牧養信徒,把未知、無方向、純粹追求快樂的審美人生觀,過渡至有自身的宗旨意識,表現對他人的關懷,並探求生命的終極意義,完成信徒由個人走向上帝的歷程。
至於未來,還望各位牢記,活著是為了見證基督,死去就是與主同活,在亂世中常存盼望,愛人如己就可以了。當人絕對獻身於終極真理、愛、公義、同情,甚至不惜犧牲生命時,便經驗到上帝了。
願上主引領並幫助我們心意更新而變化,讓我們看見上帝的新作為,憑著信,踏上新里程,體會上主的新作為,回應時代,與主同行。
(作者為豐盛社企學會董事、社創校園創辦人。)
(1) . 福雷斯特(Duncan Forrester):蘇格蘭神學家及神學和愛丁堡大學新學院神學與公共事務中心創辦人。
(2). Forrester, Duncan B., Theological Fragments: Essays in Unsystematic Theology,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5).
(3). 〈【社論】後疫情時代 新教會隱然成形〉,《基督教論壇報》,2020年9月30日,https://ct.org.tw/html/news/3-3.php?cat=9&article=1368605
原文刊登於: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6119&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2021年7月9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