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紀治興博士 豐盛社企學會會長

社企主日學──生涯故事



們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個評價會出現最少三次。最埋身的是每次的求職面試,遠一點的是死後由親友發表的訃告悼文(傳一11),最後才是主的審判(傳十二14;太廿五32)。


  第一次評價是求職面試,是對才華及品性的評價。跨國獵頭公司有一種名為習性面試(behavioral interview)的技巧,要求應徵者就職位所需的幾項關鍵才能,例如創意創新、應付壓力、突破關係、趨吉避凶等,逐一說出成功運用相關才能的例子,要列明時間、人物、處境及過程,然後解釋其中成功的竅門。隨後,又要說出運用該項才能而失敗的例子,跟著是從應該成功但最終失敗中有何結論,這是反映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和對自己的強弱認知(羅十二3)。


  若果應徵者認為自己從未失敗,則指出他不是說謊,就是永遠停在安舒區,從不挑戰自己的極限,故此不做不錯。透過一正一反兩個往績,縮窄評估應徵者才能的誤差,可看得合乎中道;而他對應勝未勝的經驗反思,最能彰顯其潛質,所以有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個傳統智慧。


  這是藉著過去所彰顯的習性,從橫切面深入了解一個人,評定他到底是有五千、二千、還是一千銀子(太廿五19-27)。可惜大部份人都不整理經歷以更認清自己,甚至成為自己的伯樂,所以又怎能奢望對方能在一個多小時面試中,就評定自己是千里馬?反過來說,不管天色是否常藍,我們都要珍惜自己過去的成敗苦樂。


  第二次是對自己從懂事到當下的評價。每期《經濟學人》結尾的訃告是生涯故事的範文,每篇約一千字;它的內容不單是一生功過的評定,更多的是品格和事業的形成過程,及幾個富代表性的難趣事績。同樣,我們重組自己的生涯故事,也就是從縱向的時間角度去敘述自己,尤其性格和價值觀的塑造過程,這是內省的功夫。


  其中一種方法是在日誌中,或只是一張紙上,用一句話總結過去每一年最值得回味的事情。由去年、前年、再前一年,如此類推,直至剛出來工作之時,甚至更早。另一種方法,是將一張三呎乘六呎的大紙貼在牆上,邀請幾位從小相識的老友,以年份為橫軸,縱軸分為工作、家庭、志趣和貢獻等區隔,然後將生涯中重大的事件一個個填上。這張生涯誌,便是自己的一生。當中包括多項的第一次(創三6),生活方式的改變(創十二1-3)、生命師傅(箴卅一1-31)、事業的大上或大落 (伯一21-22)、重大失誤(撒下十一15)、人生觀的轉變(使九4)和關鍵時刻(徒十34-35)等。


  剛開始做這個練習,會有幾年留白,甚麼都想不出,可說是白活;但過了一段日子後重溫,會記起更多。諾貝爾經濟獎學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有個「峰尾效應」的理論,即人只會記得事情的終局和當中的高峰,其他發生過的事,大部份被忘記。這種內省是讓被遺漏的得以重現,而且可以將已知後來發生的事與之前的經歷重新拼合,事後孔明地看前因後果,視野拉闊,感受不一樣,對當初的經歷會有新的詮釋 (斯四14,羅八28)。


  這是珍惜自己人生的開始。它不單止是一份最簡略的自傳,故事的細節投射出一個立體的人生,不再是面目糢糊。當中成與敗的故事,都是個人成長的養份,孕育自我超越。若果作為靈性操練,一個人安靜下來,來回細味這份生涯誌,神在自己一生的導引及恩典便逐漸浮現,對未來的方向亦更清晰(詩一一九105)。


  最後的評價是主的審判。這是個開卷考試,試題在聖經多處重覆列明,從第一卷書開始,神便要求人「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故此人要負起管理海陸空的責任,以讓人得以昌盛(創一28);在最後一卷書,則指出推雅推喇是唯一有行善的教會,若果不再縱容耶洗别,又遵守主命令到底,便獲賜權柄制伏列國(啟二18-28)。聖經要求我們的生涯故事有一條「愛神愛人」(太廿二34-40)的主線。雖然行善是比重甚大的考題,但仍然有不少人未有準備便要應試。這個「終身喜樂行善」(傳三12)的生涯故事,是藉著百份百神的恩典,乘以百份百人的努力而成就的;兩個因素只要其中一個是零,結果都是零。神是我們人生劇的出品人,我們是主角,我們是與神共同編寫自己的生涯故事。


  正向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認為,豐盛人生就是能夠發揮才華去實現一個高貴夢想,而同時可以滿意過去、活好當下、憧憬未來的人生。


(二零一四使命商道論壇系列之三。作者為豐盛社企學會會長。)

 

原文刊登於: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4961&Pid=2&Version=1408&Cid=641&Charset=big5_hkscs(2014年8月24日)

2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