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以後,基督教信仰與資本主義的關係一直是學術界的重要課題。然而,在教會及信徒的實踐層面,對於應該支持還是批判資本主義的立場可說莫衷一是。當教會教導信徒應事事以靈性為念,批判為市場利益營營役役的為追隨俗世名利;可是轉個頭來,當教會要選拔信徒領袖的時候,營商有道、事業有成的企業精英卻又得到特別的推崇。在香港愈趨重要的金融市場環境中,不少教會更直接參與商業的行為,包括投資物業、股市、基金等,教會與資本市場經濟的關係之緊密,不言而喻。究竟我們的信仰與經濟生活何干?屬靈的思考何以指導我們在俗世的商業行為?營商又可否成為基督徒的靈性實踐之途?
近年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於香港的出現和發展,透過進入和利用主流的經濟模式,為弱勢提供持續及有轉化效果的生活方式,更還原人的基本價值。這不單是制度上的善舉,或社會文化的批判和扭轉,更是教會和基督徒介入社會,做好見證,轉化城市的契機。透過實踐和參與「社創」也是一種對下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實質抗衡,並提供另類可能,成為神學碎片的其中一個實證個案,活化信仰。
當社會創業逐漸開展,參與其中的不論是中產、精英,還是社區中的貧困社群,都在其中經驗著轉化和救贖。對於物質充裕者,他們可以通過接觸及幫助生活困乏的人,反思自己的處境,並從中經歷上主恩典中的從施予到收取,在轉化他人之中也被轉化。對於生活困乏的,他們經歷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支援,體驗上主愛的臨在,從而突破困境,活出尊嚴,甚至在轉化的過程中也成為了施助者。
靈性的塑造不一定是先知而後行的線性發展,更多是先行後知的體驗式學習和循環發展;現時大部份人的靈性是被市場和職場所塑造,核心價值是個人的權益和名聲地位;但人可以主動選擇操練靈性的場景,而社會創業是其中一種。在社會創業過程中,起點是扎根於對被忽略社群的德愛與關懷,但過程中以踐行者角度身體力行,活化信仰,並讓信仰落地。同時為要貼近基督,心意不斷更新,反思社會上既有的常識,思考是否要賺盡、時間的分配、人生的優次、與他者的關係。最後,從不同角度認識生命與上帝,作為該神學碎片的其中一個實證個案。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0315&Pid=2&Version=1682&Cid=1155&Charset=big5_hksc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