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企主日學──事業學神學

年來籌辦使命商道論壇的經驗,就像一個粗疏的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發覺神學院都在關注「事業與神學」的議題;原因是神學畢業生在牧會時都碰到這個問題,而且愈是希望多點男人信主或投入教會的,愈是要面對陽剛特質(masculinity)所需要的出路:就是要有所作為,受人尊敬。根據全港男士小組聯盟的男士信主調查,只有約百之十男士會參與福音聚餐和查經班等;但百份之三十會參加教會舉辦的運動項目、戶外活動、和社會服務等。前者是一般堂會的牧養,活動的方式是圍繞女性陰柔特質中的關係;後者的方式是針對男性陽剛特質中的成就。


  在過去論壇後收回的問卷調查,亦印證部份平信徒,希望能夠藉本身的專業恩賜,回應人生召命,在教堂以外活出信仰,可是苦無門路。若整理「事業與神學」這個議題的主要論述和組織,會發現有兩條進路,第一條是如何面對職場或市場的挑戰,兼且做好個人見證,這是固本培元的靈性操練;通常是納入職場神學的範疇,而事業一詞是指謀生的工作或所經營的生意。現時有不少關於這個議題的神學課程和活躍的推廣組織,包括一些專業人士的團契。


  另一條是將目光定於身外,是以基督信仰轉化城市、或革新商業文化為志業,是屬於城市宣教的範疇。組織的口號多以「城市轉化」為主軸;除廣義的處境神學為思考基礎外,亦著重以跨學科的實踐反思,尤其是經濟、文化研究、市場和管理、甚至公共行政學等,去處理所面對問題的複雜性。事業一詞是指人生志業,與謀生無關。使命商道論壇背後的基督教社會創業運動是其中之一。


五年經驗的反思


  自五年前開始,到四間超大形堂會,講授社企主日學。今年開始到四間中型堂會舉辦社創主日學。體會很不一樣。首先,中型堂會的主任牧師會重視,自己會到場一起參與,處理牧養與技巧間的平衡。其次,超大型堂會會眾多,可揀選一批背景類似的中產中年上課;但在中型堂會是無得揀,年輕年老的都有,基層高管都有,因此需要一些熱身,學員才能一致進入狀態。


  五年經驗的反思及階段性結論,是要先處理學員自己的生涯規劃,令他不要只是低頭埋首工作,也要抬頭昂首,想想自己人生旅程,有何目標;自己是大海上的漂流者,隨波逐流;抑或是船長,已有目的地及航線圖。這是以終為始。沒有長遠目標的,就只會著眼短期的實利。其實學員不是否定人生目標,而是忙得已忘記了這件事。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召命,需要與可信任的朋友去討論分析,需要找到兩三個同道人彼此扶持上路。


  然後是處理對家庭經濟的考慮,要學會看穿市場經濟的意識形態,超越永不知足(never enough)的捆綁,方能自我拯救解放,奪回自己人生的主權,然後將時間表獻予上主。但在勸服自己、勸服家人的過程中,需要一套說法(rhetoric),包括所期望人生的長短、何謂真正的快樂、意義的尋索、可以有的不同選項等。若果人生是在追求幸福,那賺錢只是為了可以有更多對幸福的選擇。一直停留在賺錢而忘記自己和家人的真正幸福,是本末倒置。


  最後是開始講解社會創業運動,作為回應召命的一種選擇。它不是唯一的選擇,更不是最好的選擇,而是已有一班人作出的選擇,所以這條進路會有同行者。這條路上有不同角色,可以是良心消費者,藉每天的消費表達除滿足其本需要外,還有消費中所支持追求的社會意義;當一個二百人的堂會每人每月有一千元是良心消費,一年下來便是二百四十萬,相等於香港一間典型社企的全年營業額。其次是知識型義工,不單只是出愛心、出時間,更出專業知識及關係網絡,幫助社企,或公平貿易,或慈善組織。也可是效益投資者,幾個朋友,每人出資一、二十萬,約等於一家四口到聖地旅遊兩星期的總開支,注入以營商揚善或營商宣教的項目,由可抽身全時間投入的做創業者。


  美國的社創運動的一個流行詞語是「轉化製造者」(Change Maker)。耶穌在登山寶訓,其實是祂的整個人生,都是轉化製造者,基督改造文化。這是基督徒可以考慮跟隨的模式。


(二○一四使命商道論壇之八。作者為豐盛社企學會會長。)

 

原文刊登於: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5509&Pid=2&Version=1413&Cid=641&Charset=big5_hkscs(2014年9月24日)

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