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跨界對話(三):以務實智慧建構社創神學

神學模型


牧谷認為神學是個知識系統;其本質與功能要有個神學模型,盛載兩個主要論述性功能,一為解釋性(Explanative),透過模型的框架將有關的經文滙集,成為鮮明的主題,解釋當代的現象。另一為探索性(Explorative),透過模型所列舉的原則及角度,令人可以對當代的問題有更寬闊的創新空間,去建構更新的有效方案。


社創的本質


  社創的目的是要將社工所做的好事,做得「更好」。這是藉建構新的混合型組織,以社會效益為目的、以管理技巧為手段,發揮二者之長;又填補二者本身的缺欠。


  以扶貧為例,因為窮人無財無勢更無權,所以他們的溫飽、被歧視、或被排擠等社會問題都被忽視。社工運用募捐得來的經費,去解決他們物身心社靈上的需要。而社創的所謂做得更好,包括:


  •首先是解決善行的持續性:不再求人捐錢給機構,而是機構先營商自助,然後才助人自助。

  •其次是行善邏輯由解困走向充權:不單只是扶貧助弱;而是進而利用職場的動力,創造機會讓他們活出自我,發揮潛能。


  但是,這些「更好」是否能夠出現,是取決於能否善用手上的資源,將其價值數以倍增;最後是控制風險。這些都是營商管理的知識。


社創所滙集的經文


  上帝跨越時空、創造世界,包括不同學科的知識。但神學家或聖經學者,和所有人都一樣,會受所身處的文明和自身的學養經驗所侷限,會有盲點,看不見對他人或後人顯而易見的事。只有當神學家採取跨界別、跨學科的進路,聆聽不同的聲音,心意更新而變化,方能察驗上帝美好、完整、可接受的智慧(羅十二2)。故此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神學和其伙伴的知識。系統神學的伙伴是希羅哲學,近代基督教輔導的伙伴是心理學,本色神學的伙伴是社會學,解放神學的伙伴是馬克思的階級理論,社會創業的伙伴是管理學。若果要從社會創業中要發展出社創神學,便要處理教牧對聖經中務實智慧的「看不見」。以下是一些有關管理的主題。

以終為始


  在對七間教會的啟示上(啟二、三章),絕大部份聖經學者,都會解釋耶穌對各教會過去行為所作的判詞,但只有極少數會分析若它們能夠改錯「得勝」(啟二7,11,17,26,三5,12,21),耶穌應許它們的獎賞。尤其是推雅推喇,她的賞賜會是分享耶穌的權柄,管轄萬國,可說是七個教會中的最高獎賞;原因是只有這間教會是「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啟二19)。經文的鋪排是耶穌會罰惡賞善,目的是叫眾教會要以終為始,根據審判的準則,去改變現在的行為;這種論證方式正如舊約中先知盼望的鋪排。但釋經書都對得勝後的結局從略,極少提及耶穌對推雅推喇的高度應許。


  這可能是因聖經學者對現時商界「目標管理」的概念陌生,因而產生盲點而看不見。潘寧博的終末神學指出「我們必須配合上帝所應許的未來去活出今天」,是少數的例外;而他的觀點其實就是要「以終為始」。

應選更好


  傳道者是最能夠超越慣性思維(Think out of the box)的智者。聖經學者貝里(Donald Berry)指出,傳道書中所彰顯的其中一種務實智慧是要選擇「比較好的」(Better),例如二人總比一人好(傳四9-12);其他經文包括:傳四13、五5、七5,8、八12、九7-10,17。當中的「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七8),是指論重要性是「始不及終」。


  故此這種「要選更好」的智慧可在多處應用。例如關注耶穌所應許未來得勝的後果,總比批評別人以前的過失好。討論研究聖經價值觀好,但也討論聖經的務實智慧更好。講公義,不如行公義。做好事,不如「做好」「好事」。拿出一百元作施捨,不如拿去投資社企,讓它變四百多元。

為主冒險


  在商業經濟中,「資本」(Capital)是指在未來會產生利益的擁有物(Possession)。例如放在床下的鈔票,只是有數目字的紙張;但將紙張換成股票,它們便成為財務資本,會派息、會升值。在才幹比喻中(太廿五14-30),那埋在地下的一千他連得只是擁有物,那二千和五千他連得就成為資本,結果後二者獲利一倍。這個寓言表達要「善用」所擁有的,例如以才幹去應對風險。可以揀選低風險,低回報的。但因懶得時時管理風險所以不求回報,是辜負上帝所託付的才幹及財產,沒去做應該做的事;所以是又懶又惡(廿五26)。


  以終為此、應選更好、為主冒險等三項聖經教導,也是社創事工的教會的要求。


社創探索性所觸發的新方案


  現今教會擁有錢、有人、有網絡,但這些多是投閒置散。若果因為害怕錢會蝕、人會走,這些教會可能結果是「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太廿五29-30)。倒不如好好利用這些資源去實現「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啟二19)。社創並不是個歷史偶然,因為「做好」「好事」本是應然,始終是會成為實然。作為條件的商業管理在一九七二年已成熟,而在香港的觸發點是在一九八七年出現:一班基督教領袖率先開辦了首間就業融合社會企業——豐盛車房,明年便是三十週年。除已賺回當初從教會籌集的資外,又幫了二百多名邊青重投社會,並帶了部份人信主。以下是堂會以社會創業作為信仰實踐的例子:


  •開辦基督教社會企業以追求三重效益:即社會效益、國度效益和財務回報。例如聖公會聖約瑟堂之前開辦的餐廳,和後來的三行工程。


  •以良心消費作為靈性操練:包括「我信故我買」、「家聚在社企」、「天國儲黃金」等。例如播道會恩福堂的「我信故我買」、「家聚在社企」、「天國儲黃金」。


  •以私產公益作為管家職份:運用受託的財產投資社企、用才幹作社企顧問、透過社會網絡推廣社企、或介紹客人和供應商等。例如宣道會北角堂的葉忒羅團契,定期為五間社企的營運,出謀獻計。


  •以社企作為營商宣教,進入創啟國家:香港有支持這類事工的堂會,但都保持低調。


  •以支持社創作為信仰群體關愛社會的見證,活出信仰,轉化社會:最近有九間來自不同宗派的堂會定期討論如何支持社創發展,向內是帶動信徒活出將好撒瑪利亞人的生命,向外是作為基督信仰的見證。


  現時舉辦過社創主日學的堂會超過十間,而且多是大型堂會;但社創的實踐及神學反省,仍在起步階段。


  (「使命商道論壇」系列之四。作者為豐盛社企學會會長。)


 

原文刊登於: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96038&Pid=2&Version=1516&Cid=641&Charset=big5_hkscs (2016年9月19日)

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