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愛你的鄰「社」



經路加福音十章25-27節記載了耶穌與一位律法師的對話。那位律法師問了耶穌一句說話:「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就用了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去回答這位律法師的問題。這個對話特別的地方並不是那個故事的本身,而是那位律法師所問的問題。正如筆者的朋友葉漢浩博士所說,當時羅馬社會的情況是經濟資源只集中在一些有權力的人身上,社會貧富懸殊十分嚴重,誰是我們的鄰舍應是眼目所見,比比皆是,所以這位律法師所問的問題十分之奇怪。(1) 其實這位律法師之所以要問,只是為了對自己的知而未行而去找理由去辯護罷了。


  這個故事的應用就是耶穌所說的一句話:「你去,照樣做吧!」從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去看今天的香港情況,其實也或多或少像當日羅馬社會的處境。大家也應該知道香港是一個十分富裕的地方,但同時財富也高度集中在一小撮人身上,以致社會貧富十分兩極化,弱勢社群比比皆是,不用別人提醒也應該看見他們的境況及需要,他們可以說是被邊緣化的一群。但是看見是一回事,行動是另一回事,怎樣去愛鄰舍又是另一回事。


  從看見到行動及策劃持續性的計劃是好撒瑪利亞人的教導。那位撒瑪利亞人應該是有工作在身,但他不單在即時把那位受傷的人包紥好,還送他到旅店讓他有休養的機會,之後還答應回來跟進他的情況,自己才繼續上路去完成自己的工作。這位撒瑪利亞人就是在自己工作之餘,付上了時間及金錢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不單是一次性的付出,更加是持續性的幫助。這位撒瑪利亞人付出了他的資本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他的資本就是金錢及工作以外的時間。


  我們今天經常談論社會資本,究竟甚麼是資本,它跟資產有甚麼分別?從經濟學上來說,把資源投放在生產線上去創造財富才能稱之為資本,所以資本的投放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如果把金錢放在抽屜內,它只是我們的資產及消費工具而已,並不能為我們創造更大的財富,除非我們把它投放在生產線上。


  社會企業可說是一種資本運用,投放在社會投資的生產線上。社企是一種持續性的社會投資,除了經濟上的回報外,更加重要的是創造就業機會去幫助有需要的人。社企是一種充權的商業平台(empowerment)去令到被社會邊緣化的人重拾自信、自我價值及滿足感。資產是包括一切個人的物質及非物質化產業,包括金錢、房屋、知識、經驗及專業等等。一班社企創業家就是把他們部份的資產轉化成資本,生產出很多有創意的社企平台,去切合社會各種不同的弱勢群體的需要。


  耶穌基督論到三個僕人才幹的比喻(太廿五14-30),就是說出資產是需要運用而不是收藏。上帝賜予我們有豐足的產業,就是要我們更加明白自己管家的身份,懂得運用資源及分享。

  顧超(Philip Goodchild)在他的《金錢的神學》(Theology of Money)提到,金錢是一種達至慾望的工具,每人都有一種慾望的渴求,就是這種渴求,以致人會把資源投放在生產線上,產生更大的回報。(2) 社會創業者也有著回報的渴求,從廣義來說回報有很多種方式的表達,包括經濟、滿足感、心靈的快樂等等。筆者相信一群社會創業者,他們在心靈上的滿足是大於經濟上的回報。跟據社聯的記錄,香港有超過五百間社會企業,在大家的居住或工作的社區裡面,你可能會發現有多間社會企業在運作,當你知道他們背後的社會意義的時候,請你愛他們,愛你的隔籬鄰「社」,用你的消費行動去支持他們。


(「使命商道論壇」系列之一 。作者為使命商道論壇召集人。)

 

(1). 葉漢浩 : 「看見鄰舍,看見使命」,頁32 (2). Philip Goodchild, Theology of Money (美國版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9), 74-75

 

原文刊登於: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95753&Pid=2&Version=1513&Cid=641&Charset=big5_hkscs(2016年8月29日)


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