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會的資本運用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們經常聽到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這個名詞。社會資本可以說是從經濟學所說的資本引伸出來的一種非物質化的資本形式,在一個組織當中,透過社會網絡而集結成資源,共同去達成某一種目標。到了廿一世紀,社會資本愈來愈受重視,特別是社福及志願機構,因為社會資本,在物質性的資源缺乏之下,也可以集結成一個龐大力量,去達成一個社會目的,加上網絡的發展,令到社會資本更加容易釋放出來。教會是一個信仰群體,有著同一的信仰生活,同時教會也是一群承擔上帝召命,回應使命的群體。因此一個整全的教會,除了要處理及關顧教會內在的事工,也會關心社會各種需要包括政治、經濟、民生等等而作出回應。教會基本上擁有一個十分巨大的社會資本:信徒。在教會發揮關懷社會的行動當中,教會的資本運用便發揮了一個十分大的促進作用。


  其實看看教會歷史,社會資本很多時候都會不知不覺地介入教會的事工當中,令教會能夠發展出一個整全的使命。聖經使徒行傳說到使徒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彼得傳上帝的道,一天便有三千人信主,之後使徒們繼續行了許多神蹟奇事,相信主的人數愈來愈多。當時信徒們聚集在一起,成為教會,當時教會的特別之處是凡物公用,各人都自願地變賣田產家業,按每人的生活需要分給各人。之後門徒開始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使徒們投訴他們的寡婦被忽略。使徒們才醒覺到教會人數漸多,便需要有一套管理方法去管理教會,以至上帝的道,甚至乎各人的需要不會因為管理的問題而受影響。因此使徒們在門徒當中選了七位執事幫助使徒管理教會。聖經說到這七位執事是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又智慧充足的人。使徒行傳所提到的教會是有著整全性福音使命的群體,教會除了傳揚上主的道之外,也兼顧著社會的需要。所以有人向使徒反映有需要的人被忽略,教會便需要回應及處理。同時教會也是一個資本運用的地方,從物質的資本到非物質的資本。有能力的信徒可以自願的變賣產業,奉獻給教會,而教會也按著各人所需把物資分配。當教會遇到管理上的困難,教會也可以在信徒當中揀選有才幹的去協助教會作管理的工作。


  論到社會關懷,一直以來,教會建立了眾多社福機構去服事人群。這些社福機構建立的平台也能召聚到社會資本,特別是一群專業的義工。香港近數年產生了很多社會問題,貧富懸殊的激增,弱勢社群的無助,露宿者,劏房等等的問題比比皆是。面對著各種社會問題,社會企業可以說是走另一類的商業模式,以期可以達致經濟及社會的雙重效益,去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很多教會信徒也積極參與社會企業,一些社會企業如光房(解決房屋問題)、豐盛車房及髮廊(幫助青年人就業)、冬蔭泰餐廳(幫助少數民族)、i-Enterprise(幫助身體有缺陷人士)等也是由教會信徒開設。這些社會企業,不單單需要資金的投放,更加需要結合一個專業團隊,包括生意人才、專業管理、財務專家、社工等等的社會資源,才能成功地發揮社企的經濟及社會效益。一些教會認識到自己能夠動員龐大的社會資源,他們便組織義工專業團隊去幫助社會企業發展,同時也邀請社企負責人開展社會企業主日學讓更多信徒明白社企,做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教會及信徒在參與社企過程當中,因為他們的集中性及目標一致性,會比較容易運用到一套很強大的社會資源網絡,而能夠創造出很多創新的意念。


  團契這兩個字經常在教會出現。團契就是一群生命相同,集合在一起的信徒,在團契中有使命的傳遞,最終能夠有所轉化,進而蛻變成一群有活力,有行動的信仰群體。信徒就是教會的資本,要被差遣,被運用,像當日的門徒一樣,被聖靈充滿,在各處為主作見證。


  (使命商道論壇系列之八)(系列完)(作者為使命商道論壇召集人)

 

原文刊登於: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91573&Pid=2&Version=1468&Cid=641&Charset=big5_hkscs (2015年10月19日)

2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